李克强曾在非盟总部演讲: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转移到非洲。近日,在商务部召开的商务战略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提出,我国为数众多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正逐步丧失比较优势,政府应主动作为,把该产业对非转移作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型经济外交战略。
一、非洲是我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转移的最好承接地
(一)承接我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转移必须具有相当的劳动力市场规模。2013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数1.25亿人,其中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人数估计超过8000万人。如此巨大规模的产业要想向海外转移,承接国或地区如果人口数量不够大,劳动力市场马上就会出现状况,导致工资急剧上涨。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国今年已出现类似情况。我国转移去的企业几年以后势必陷入再转一次的困境。
(二)印度具备承接条件,但一旦成功也可能成为我国全球战略竞争对手。从全球人口分布看,能承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地区有两个:一个是非洲,一个是南亚,尤其是印度。印度人口规模同我国相当,目前人均GDP不及我四分之一,未来制造业从业人数可能达到与我同等规模。如不主动采取措施帮助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印度以外的地方转移,印恐将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最大受益者,同时也将成为我国的战略竞争对手。
(三)非洲劳动力资源丰富、双边政治关系友好,是理想的承接地。当前非洲的发展阶段处于我国1980年代初水平,基础设施落后,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的前夜。非洲一些国家对我友好,较为认同我发展道路和理念,对搭乘我发展的“快车”抱有期待,又与我不存在地缘上的直接冲突,发展产业合作的潜力十分巨大。
二、政策建议
一是将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对非转移作为国家战略。利用中非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契机,把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升为经济外交战略打出,挑选若干对华友好、政府发展意愿强、社会和政治稳定、基础资源和条件具备的国家作为先行国,推动我国优势产业转移,协助其尽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树立产业转移典型,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二是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的作用。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大部分在国内接单,对国外情形不了解,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应发挥一线优势,积极做好前期调研,提供帮助;全国工商联、有关行业商协会也应积极发挥作用,把产业承接国的情况研究透,为企业投资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三是由地方政府组织企业“抱团出海”。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各地普遍形成了产业集群,比如温州的制鞋、服装,广州的牛仔裤、箱包等。应考虑把政府考核指标从GDP改为GNP,鼓励地方政府利用当地产业集群,组织有意愿的企业“走出去”,打造海外产业集群。
四是支持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建设。考虑到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商务环境较差,可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在当地建造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将部分对非援助资金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中非合作基金贷款用于园区建设,支持我国企业走入非洲。
五是提升软实力。我国工业园招商引资的经验在非洲国家非常适用,应提升理论层次,对非洲国家进行高端培训,
“授人以渔”,培养知华派、友华派、亲华派,提升我国软实力影响。